close
自然律是自然存在著,道德有無,衹是已發見和未發見的區別,前章既經說明其相對性,本章復說明人類就其已發見部份評判出來的所謂美和惡或善和不善,也是相對的耳而非絕對的。
『我見好德如為好色』,雖遠在數千年前,早有人興此嘆息。而德和色的最易為人注意作評判好惡的目標,那是古今中外事同一例。美者,色之常也。善者,德之常也。常色常德,必須盡善盡美,具有永遠說不完的好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即其美在何處?已教人人能指點出來,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即其善在何處?也已教人人指點出來,斯不善已。因其美點善點,既教人人能指說得出,足見其美善的程度,不過如此,決不能認為真美善也。
相對的美善觀念,由比較而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一切的一切,都可由類比推理而發明。
聖人先知先覺,偶有發明,純粹順乎自然,絕不矯揉造作。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者,言其所處之事,根本是無所為而為也。『善行無轍跡』,聖人之發明,不笑不足以為道,若昧若類的新事物,告訴蚩蚩之氓,誰能懂得?行不言之教者:為政不在多言,顧實行何如耳。
萬物作焉而不辭,是聖人任勞任怨的服務精神,生而不有者;老子在第三十四章裏已自己解釋得很明白,『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也。聖人順其自然以發見其固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故能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但是非自有公論,正因聖人不欲居功,益覺其功不可沒,格外使群眾信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者。勛業彪炳,永垂不朽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