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論壇賞欣閱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的心理治療督導要我聽懂病人的話。他認為如果你無法聽懂病人的言語,就無法真正治療他們。最初我以為這有何難,開始進行心理治療之後,才感覺到任務的艱鉅;因為,往往,連病人也不懂自己究竟要說的是什麼。
顯然,讀詩不會比心理治療簡單。讀詩除了盡可能看懂詩人的表達,更重要的,是你必須覺察自我,如何受到這首詩的影響而投影散射了情感。也許不確定詩人到底暗示什麼,那也並非重要;你可以大膽預測,然而永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讀詩的感覺。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律是自然存在著,道德有無,衹是已發見和未發見的區別,前章既經說明其相對性,本章復說明人類就其已發見部份評判出來的所謂美和惡或善和不善,也是相對的耳而非絕對的。
『我見好德如為好色』,雖遠在數千年前,早有人興此嘆息。而德和色的最易為人注意作評判好惡的目標,那是古今中外事同一例。美者,色之常也。善者,德之常也。常色常德,必須盡善盡美,具有永遠說不完的好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即其美在何處?已教人人能指點出來,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即其善在何處?也已教人人指點出來,斯不善已。因其美點善點,既教人人能指說得出,足見其美善的程度,不過如此,決不能認為真美善也。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善美的標準隨時空會變化,沒辦法準確來衡量對與錯,但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平衡,不需強求。各種物態就如天平兩端,輕與重絕不會單獨存在,而是相生相息永恆不變。因此,認真過好每一天,當事情告一段落不爭功、佔有,唯有放下才能繼續生息,登至峰頂終將下山歇息,儲存能量以應未來變化。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有苦與樂的經驗,每個人也都希望能夠求樂而避苦,誰喜歡痛苦呢?但人生如果沒有痛苦,快樂也很難想像,痛苦快樂相依相存。

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災難旁邊就靠著幸福,幸福底下就藏著災難。就像一個人從小都很順利、很幸福,當他碰到考驗的時候,他沒有抗壓性,這時候稍有挫折,恐怕就撐不下去了。相反地,一個人從小經過很多苦難與考驗,將來只要稍微順利一點,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學抱負的基本性質是,有才華的人如果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能,那就是對這一才華的最高獎勵。

文學抱負推動人們將畢生精力投入一種很奇特的活動,感到自己被召喚,身不由己地投入,並使出渾身解數,終至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類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具有『改變現狀』的能力,他們永遠不會停留在原地踟躕不前,在物質上如此,在精神上也如此。這裡說的『現狀』可以指環境、可以指學問、可以指藝術文學的任何領域。說得文謅謅一點,就是人類永遠都在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這種『追求』其實就是一種『探險』對已知部分之細微處的探險對未知部分之模糊處的探險,探險的動力也許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也許出於對『現狀』的滿足。『詩』的『探險』可以說是對已知語言的不滿足以及對未知語言的興致和好奇,希望透過作者個人心靈的『變化』能力,將習見的日常語言排列組合成能充分展現一己思維感情的內容。說它是『探險』,因為好的詩是『不可預見的』,在未完成前,你很難預期它會是什麼模樣,在已完成後,你會驚訝於它展現的美和力量。若以山喻詩,讀別人的詩時是一種安全的搭纜車式的美的探險自己創作詩時 則是一種攀岩式的痛苦在前喜樂在後的摸索式的探險,後者比前者驚險得多、也困難得多。然而對後者而言,不論探險的結果如何,那種『歷險歸來』的喜悅,乃至『驚魂未定』的感覺,都是前者遠遠趕不上的。因此,何妨有時也捲起衣袖來,到詩的王國裡『探險』一番?

『探險』之前必須檢視一下自己的『能耐』和『裝備』。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你對詩創作有興趣,何妨平日日多多強化自己下列三種天賦的能力:1、向外看的能力:對外在世界觀照細察的能力,亦即觀察力;2、向內看的能力:對自我本身或內在世界省察的能力,亦即內省力;3、組織結合的能力:將相似事物或不相干事物透過思考-抽象或具象思維將之重排組合的能力。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裡就提到創作的主要條件有三:1要有明確掌握現實世界中現實形象的資賦和興趣且牢牢記住所觀察的事物2要能熟悉人的內心生活各種心理狀況中的情慾及人心中的各種意圖3是在以上的雙重知識外還有一種知識即熟悉人的內心生活通過什麼方式才可表現於實在界才可通過實在界的外在形狀顯現出來。黑格爾的這三個條件與前面的三種能力是相吻合的,它們分別代表了人類的感覺活動向外看〉、心理活動向內看〉、以及表現活動組織結果〉。怎樣把感覺與內心的某種情感做個結合,並以語言適當的展現,這就是詩創作活動的一個粗略面貌。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的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隼不搏擊他;他雖然筋骨柔弱,但是兩個小拳頭卻能握得緊緊的;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情,但是他的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都是因為他精氣充沛的緣故;整天號哭嗓子卻不會嘶啞,這都是因為他和氣醇厚的緣故。這段話裡有兩個生僻字:【脧(ㄗㄨㄟ)】是男孩的生殖器,【嗄(ㄕㄚˋ)】是聲音嘶啞。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多年前,一首膾炙人口的《鄉愁》吟唱在海峽兩岸,人們無不為其深深的思鄉情愫所動容。而今,《鄉愁》作者著名泉籍臺灣詩人余光中再次跨過海峽,回到家鄉福建泉州,他將為“海內第一橋”洛陽橋賦詩一首,寄托他濃濃的思鄉情懷。

  22日,久未下雨的福建泉州迎來了陣陣甘霖,和風細雨中,余光中雅興不減,在海峽兩岸文化界人士的陪同下,時年83歲的余光中攜手夫人范我存沿著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從橋南到橋北,一步一個腳印,用雙腳丈量洛陽橋的千年歷史。“我要把橋走完,不能半途而廢,才能‘詩’出有名。”余光中說。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上所述,可以印證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一句話:「一首完美的詩,應該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文字...,始於喜悅,終於智慧。」當然,詩的觸發有時是「自然的」,有時是「不自然的」。比如說看見一件靜物、一場風景、一齣戲、一句話,或者經歷一段感情、一回事件...等,而當場深受感動或「自覺頗有收穫」,整個過程都是一種自然的感覺活動。然而有時為了應邀寫稿,或逼使自己向過往生活經驗中尋求寫作題材,或者在思考他事時,偶然引發一種想法等,此時反而是心理慾望逼使自己向過去的感覺活動集中,從中汲取可用者。感覺活動這時乃處在一種備用或被動狀態。不論何者,一旦心裡企圖創作,則所有可用的感覺活動都將被存檔起來(已與現場的感覺活動脫離)。由於表現的需要,若心理活動大張旗鼓,則可將該項感覺逐漸加深加廣(感情找到思想,或思想找到感情),同時也不斷將之叫進叫出(與文字相互比較),直到創作人獲得滿足為上。

詩創作的過程或許可勉強分為如下步驟: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都把紀律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人會以為藝術家講究靈感、創意,充滿感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心思,重視精神層次的追求,才得以創作出動人的作品。感知雖然是藝術工作者必備的能力,感性也成為他們形塑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所必備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理性的思維,缺乏紀律的規範。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我會覺得一個人的寫作,一旦有了「發表」的意圖與需求,常常不免就要失去部分的「自由」,甚至「真實」。對我而言,卡拉夫只是一個誠實而且真執地活著的「人」。他誠實地思考,誠實地說話,誠實地寫出來。是不是「作家」,並不重要。

卡夫卡傳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看報紙瀏覽到這篇文章,頗有感觸想將記錄供日後參考。

優雅是修養,但很容易偽裝。能分別真優雅和裝優雅的,就是高壓。天下太平時,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優雅。但天下大亂時,底子不夠的便露出青面獠牙。

小路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